正文:
一、如何讓自己在遇到困難時還有耐心?
在澳大利亞的一個荒島上,生活著一大群的刺猬。起初,它們的生活可謂安枕無憂,有大量的老鼠、蛇供它們捕食,卻沒有任何的一種動物能夠來捕食刺猬。
因為刺猬長著一身的刺,一旦遇到敵害,立刻蜷曲成球,靠尖刺來對付敵人。因此,連島上最為兇狠的毒蛇也拿它們沒辦法。
也因此,它們的繁衍速度與日俱增。
后來,荒島上出現了一種新奇的毒蛇,它們的體形并不是很龐大,相比之前在島上橫行,只屈居刺猬之后的毒蛇來說還略遜一籌。
但是,這種新奇毒蛇卻極為兇猛,它們竟然能夠對付島上的霸主刺猬。
新奇毒蛇只要一遇上刺猬,盡管刺猬會蜷曲成球,豎起尖刺,但是它并不會退縮,而是以沖刺的速度向刺猬沖去,然后張開大嘴就把刺猬給吞了下去,然后會聽到咀嚼的聲音,不一會兒就消化掉了。
這真是個令人匪夷所思的動作,也是令其他毒蛇想都不敢想的舉動,渾身都是刺的刺猬一旦吃進嘴里,喉管不會被扎爛嗎?胃不會被刺破嗎?
但是這種新奇毒蛇又確實做到了,而且還沒有受到任何的損傷。
后來,這種新奇毒蛇越來越多,很快便搶占了刺猬的霸主地位,成為荒島上名副其實的新霸主??茖W家去荒島上捕捉了這樣的一條蛇,準備作為研究。
當剖開蛇的身子時,科學家發現它們的喉管竟然如鐵般堅硬,長滿了厚厚的繭,胃更是堅硬。
這個發現一度令科學家很是不解,難道這種蛇天生就具有這樣的喉管和胃?
這個問題直到1938年才得到解決。當時有另一位科學家,又一次前往荒島上調查,在一個洞穴里偶然發現了跟之前極其相似的新奇毒蛇。
這條毒蛇很幼小,蜷曲在那里一動不動,于是他用捕蛇器很輕易地捕捉到了這條蛇。
然而,令人瞠目結舌的一幕出現了,當科學家又一次剖開蛇身時,它的喉管和胃里竟然長滿了刺猬般尖銳的刺。有一小部分的刺已經脫落,被堅硬的繭代替。
這時科學家已經完全明白了,原來這種新奇毒蛇,并不是一出生就有著堅硬的喉管和胃的,相反是長滿了利刺。
在這種條件下,小蛇只能輕微地移動,而且體內被刺得傷痕累累。但是它也必須得忍耐,長年累月地忍耐被刺的痛苦,直到刺脫落成為繭的那一天。
那么它必須得忍耐多久?
科學家又一次證實,這種忍耐的持續期限在10年左右。
原來,10年的忍耐,只是為了磨刺,只是為了有朝一日蛻變成為能夠輕易吞食刺猬的王者。這種艱難的付出和忍耐,令我們人類刮目相看,也令我們感到無比羞愧。
在現實生活中,當我們遭遇到必須克服的“利刺”時,我們中有幾人能夠選擇忍耐10年?
盡管10年之后是另一片廣闊的天地,但是我們很多人都會選擇放棄。因此,我們要向這種新奇毒蛇學習,學習它的忍耐精神,把身上的“利刺”磨掉,從而讓我們變得無堅不摧!
二、如何讓自己在處于劣勢時面試一份高薪工作?
人都快30歲了,處于沒車、沒房、沒錢和沒閑的四無狀態,鬧心。生活還要繼續,未來挑戰更是艱巨,自己的發展路將在何方?下一步發財機會藏在哪里?我又該何去何從?
我有強烈的事業進取心,每個階段都要求自己不斷追求更高目標,并努力實現既定目標。
現在憑這點微末本事,還想創業成功?思前想后,我決定邊掙錢邊跟高人學習,等時機成熟,自然再華麗轉身。
碰巧一家新創刊的財經類K雜志,正在招廣告總監。我決定斗膽一試。
從網站上看到介紹,他們創刊雖不足一年,但想法遠大,立志要在不遠的將來,與財經類雜志的老大《財經》并肩,兩年內超過《新財富》、《經理人》和《中國企業家》等大牌刊物。
面試前我把K雜志翻爛了,胸有成竹后,寫了一個報告。
面試那天,我見到了K雜志老板李總。從李總面相和舉止中我能察覺到,他是個精明、善變、急躁、敢想敢干的人。
李總說自己是從資本市場上出來的,現在是出版人,但不懂傳媒,想問問雜志經營之道。我也沒說啥,先把報告遞上去。
很快,李總臉上浮現出點笑紋,他問:“雨總,雜志廣告的銷售策略寫得不錯,能發現問題,也有解決辦法。但別人簡歷都有經歷和業績表現,你怎么一字不提?”
我說:“李總,您面試最關心啥?當然關心的是能否招到管用的人才!我寫的策略對路,那自然聘我。如果我使勁講過去經歷或業績,您關心嗎?沒體驗就沒共鳴,說了意義也不大?!?/span>
策略報告起了催化作用,雙方談話由面試逐漸轉變成了聊天。我不經意間告訴他,手里這期K雜志哪些是收費廣告,哪些是贈送,李總聽完很驚奇的問緣由。
我說:“大牌公司投放廣告是按計劃發布,我在同期其他大牌財經雜志沒看到這些廣告,而K雜志獨有,顯然是白送?!?/span>
他說:“說得有理。還有一個問題:雨總在4A廣告圈里人脈怎么樣?”
我從書包里掏出個皮本子,然后對他說:“李總,本上記錄了100多個頂級4A公司的聯絡,不僅包括媒介、計劃、AE等部門負責人,還有他們的性格、資歷、愛好,甚至細致到服飾愛好。”
之所以有準備,不是咱裝神仙,而是經驗所得?!皥蠹埵强觳臀幕?,雜志是精品文化”、“報紙賣皮,雜志賣題”是紙媒兩句行話,說的是兩者賣點不同。
絕大部分奢侈品,一般只投放雜志廣告。因為雜志品味高,符合品牌定位,而且讀者群層次也高于報紙,適合品牌在意見領袖群中樹立形象。
大牌客戶廣告基本由4A公司壟斷,K雜志想在廣告上有所建樹,必然離不開4A幫襯,所以咱有備而來。
這本子是我的客戶通訊錄整理版,放在李總面前,他從前翻到后,從后走到前,不經意間臉上再次浮現一絲笑容。
接著咱趁熱打鐵,把幾個同期大牌雜志擺出來,和K雜志一一對比分析找不足。
從封面設計到內頁版式排版,從文章編輯方向到發行策略,從高端推廣到舉辦創刊一周年紅酒推介會,甚至連雜志紙張都發表了看法:“李總,K雜志內頁是85克銅版紙,雖然隨眾,但有缺陷……
我把幾年來所學知識全抖落出來,包括如何組建廣告部的思路也合盤托出:《運用‘良性貨幣驅逐劣性貨品’的原理組建部門》、《運用‘二八原則’管理部門》、《運用‘目標細分法’開發客戶》、《如何與4A廣告公司深度合作》……
一番侃侃而談打動了李總。他有些沉不住氣,他問:“今天聊得不錯,那雨總在薪水這塊有什么要求?”
我反問:“李總,還是您說吧?!?/span>
李總也是老江湖,見我推三阻四,很快話鋒一轉,他說:“那今天我們就先聊到這兒,大家彼此都有了印象,如果大家還有興趣繼續聊,那下次我們再詳談。”
回家路上,我盤算著行前制定的策略和談話有何失誤?但我百思不得其解,難道我還不夠優秀?
后來想明白里面的故事了,談判時我精神高度集中,并沒犯錯。他可能有幾以下個想法:
第一,回家整理思路;
第二,故意涼一涼我,喬裝并非求賢若渴,而是我迫切想得到這份工作,這樣在薪酬談判時,他占據主動權;
第三,廣告總監關乎雜志收入命脈,他還要出一道或幾道考題,繼續考察咱能力。
我深知咱短板在于隨即應變能力差,但我有個習慣,談判前盡量想好應對之計,把能想到的談判過程和結果,列出來并找到對應策略!
一般一場談判下來,我都會搞點便宜給自己。道理簡單,對手再厲害,也不大可能用幾分鐘思考就能PK我幾天的謀劃吧?除非那家伙是高人。
我開始思考:“他還想怎么考我?”
回到問題實質,李總復試,無非是想看我是否是夸夸其談之徒,他要的是真刀實槍干活的人。
第二次見面不用聊啥,只用事實說話。紙媒對自己發行量示為核心機密,我先把K雜志真實發行量搞清楚。
當時北京大概有3000個報攤,我花了兩天工夫,在海淀、朝陽、宣武和西城四城區,抽訪100個報攤樣本,發現K雜志鋪貨率大概有40%,每個報攤平均進5本,半個月賣完。
于是得出結論,北京發行量:3000個報攤×40%鋪貨率×5本/報攤=6000本。
K雜志全國發行,但發行總部在北京,所以在北京的發行推廣力度肯定最大,發行量也最大,其他城市都是代理發行,再加上K雜志是高端財經雜志,只在一線城市動銷。
所以上海、廣州、深圳三座城市的發行量按北京發行量50%計,其他一線城市按30%計。
得出結論,各地發行量:6000本(京)+1800本×15個(一線城市)+3000本×3個(上、廣、深)=42000本。
再加上訂閱、客戶郵寄、空港、五星級酒店、高爾夫會所、私人俱樂部等財經雜志的特殊發行渠道,滿打滿算也就5萬本。
下一步核準K雜志發行量。
北京最大的私人報刊發行公司紙老虎,有好友在里面做副總,我掛了個電話:“哥們,《財經》是財經類雜志老大,他們發行量多少?”
他說:“我們沒發過《財經》,他們自己做發行,但我估計不超15萬。”
財經類雜志老大發行15萬冊,一本新刊雜志不超其1/3,也就5萬以下。
但我對匡算數據還不放心,于是搞張假名片,冒充一家塑料制品公司經理,跑到承接K雜志印刷業務的某印廠。
見到客戶部王經理,我開門見山就問:“王總,K雜志李總有個新策劃,想在每本雜志外面套個貼身塑料膜,提升雜志高端形象。您看我們是否協調一下印刷流程?”
當時《世界時裝之苑》率先在京城采用,做法挺潮。王經理也覺得需要協調流程,再加上我對印刷工序清楚,大家很快攀談起來。
瞅準時機,我隨意問道:“王總您看,刨除殘次品,每次送5萬張塑料膜夠用吧?”
他說:“不用那么多,有4萬張足夠,多了浪費?!?/span>
老子要的就是這句!
同樣做一件事,有些人只做到市場調查階段,有些人能做到核準階段,但我認為都沒把事情做到極致。
雖然我有調查K雜志核心秘密的手段和能力,但工作態度才是關鍵。通過走訪報攤,發現K雜志還存在很多問題。下次見面咱有了新話題。
光了解K雜志發行量還不夠,我決定再帶朋友助拳,一通電話打下來,約好兩位死黨。
一位是盛×長城廣告公司的趙總,他是戶外媒介老大。長城是大牌4A,威名顯赫。請頭牌公司代表現身見面會,意義不言而喻。
另一朋友是麥肯廣告公司馬總,他是資深AE。有圈內重磅人物助陣,上次看到是物證,現在請看“人證”!人證、物證齊全,還想看什么?
周末我們三人在香格里拉酒店大堂咖啡廳,和李總握手見面。大家對K雜志又是一番暢所欲言。
按照事先商量好的,趙、馬二人和我們聊了一會兒以后,找個借口便起身告辭。
咱還要談薪酬,關鍵問題沒解決,談啥都沒用。
在談薪水前,我把蓄謀已久的話放了出來,我說:“李總,K雜志發行量不過4萬,看來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呀!”
他說:“不,不!雜志發行哪止4萬?實話實說,有75000多本呢!”
我也沒急,把自己的匡算數、核對數和印廠調查數一一道來,聽到后面,李總非但沒生氣,反而不住點頭。
其實,老板并不怕員工戳穿其善意的謊言,那是員工較真。相反,他們就怕員工不認真!這是10年打工經歷總結。
李總不再跟我廢話了,他直奔主題問:“雨總,您看薪酬這塊,考慮得如何?”
我說:“對于薪酬,打工的都希望是韓信點兵——多多益善,還是您說吧,您覺得這崗位值多少錢?”
這薪酬打死也不先說……
他微微一笑說:“稅后月薪一萬八,外帶業績管理獎和年底分紅。你看行不?”
我心里暗自叫好!
Copyright C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寧波置頂人力資源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
浙ICP備2025164909號-1
浙公網安備33020302001923號
地址:浙江省寧波市中山大廈10樓 EMAIL:admin@0574.cn
ICP經營許可證:浙B2-20250965 人力資源證: (浙)人服證字(2025)第0203001313號
Powered by 0574.cn.